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张驰: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及时代价值

供稿:范军     供图:范军     编辑:孙秋实     审核:孙秋实    日期:2021-12-17    点击量:183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习近平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聚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具有原创价值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高校为什么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怎样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定位、树标、释惑、循规、布局、明责”6个关键环节,重点回答了“为什么”的价值要求、“是什么”的内容体系、“怎么办”的方法路径。以核心要义提炼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原创性贡献。(一)定位:明确了“三个事关”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 这一论断蕴含着一个重要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只有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回答好教育的“首要问题”。虽然每门课程、每本教材、每位教师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彰显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而任何程度的忽视、淡化,都会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 习近平正是站在党和国家历史使命的宏伟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两个一百年”的时代坐标中进行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非是一项局部性的工作,而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铸魂工程。这样的后继人才,不仅要能力过硬,还要信念坚定。没有这一点,便无法回答“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担负的使命,就是在“培养什么人”上给予精准引导。因此,习近平在充分继承党的理论教育优良传统基础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 的重大论断。这一生命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体现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重大问题,事关高校及全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4] 的根本问题。“三个事关”深化了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义的科学认识。(二)树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其面对的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关键群体——青年学生,培养的正是青年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习近平有深刻的认识,“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2]“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3] 这些论述虽切入点不同,但都聚焦一个共同目标——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扎实掌握、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熟练运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自觉坚守,是观点、方法、信念、情怀的有机统一。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马克思的光辉人格、博大情怀,不仅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高大形象,也清晰回答了何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启。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天地,广大青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在时代方位中找准人生坐标,拥有排除纷扰、抵御诱惑的思想定力,“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5]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升华人生价值。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的培育目标,不是局限在自身的“小我”,而是着眼于国家之“大我”,以此凸显理论素养的“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6]。所谓“立地”,就是守住底线。有底线、守法纪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形成背景、精神实质。这种带有学理性的要求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达到的。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石作用,将其比喻为成长的“第一粒扣子”。(三)释惑: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针对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说服力不强、教和学不匹配等问题,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3] 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传授的原理方法,也是历经检验的真理,是能够经得起学生“为什么”的追问。“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3] 不能只被动接受学生提问,而是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开问,真正“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3]。这一论述,抓住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说服力的关键。当然,马克思主义虽然经得住“为什么”的追问,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位教师都具备“见问则喜”的本领。如被问住,则表明还未完全弄懂理论的“彻底性”。那么,何为“彻底性”?这个“底”究竟在哪?对任何一个思想体系而言“,底”代表着它的逻辑起点和以此构建的实践体系。衡量一个理论是否科学,一看它的逻辑起点是否合理?二看整个逻辑体系是否能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也决定了各种“为什么”追问到最后的评判标准也是两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是否经得起群众检验?而这两条恰恰对应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这一彻底理论的“底”。对此习近平作过详细阐释“: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7]。“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8]。如果我们所阐释的立场观点方法,能符合客观实际、能符合群众利益,那么对理论的宣传教育就是彻底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就是要通过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牢牢占据了真理的制高点。(四)循规:实现青年学生认知规律与理论内化规律的双向互动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3] 这里的“道”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的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可塑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逻辑前提,实质是理论的内化规律与青年学生认知规律的双向互动。从人生发展阶段看,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心智逐渐发育健全,思维活跃,因此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在“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9] 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强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知。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掌握其实质,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在科学归纳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判断取舍。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思想可以被人自发接受。这恰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在形成认同之后,要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从渐悟走向顿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0] 内化是在体验和认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学习,将对外部的认知转化为内在思维,并指导自身行为的过程。习近平将其概括为“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8]。内化的达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初步实现,但效果如何?必须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种由内向外的发展脉络,实质是把内化的思想转化为外在行为,并养成相应习惯的过程。这一过程,除了需要本人倾注信念、情感之外,外界的教育引导也必不可少。因此,很多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习近平认为“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3]。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把准了脉。(五)布局:建设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构建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则是其应有之义。何为高质量?就是立足内生动力与外在张力等基本矛盾,着力破解供给不足、解题低效的困境,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教师队伍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发展,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11]。习近平分别以“创新”“协同”“精准”为关键词,描绘了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的动态特质。首先,创新成为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3] 这就意味着,只有系统推进理念、内容、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创新,才能与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实现心灵对话。理念上要主动转型,以新发展理念实现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内容上要勇立潮头,在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深切感知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进性;方法上要除旧布新,推动人工智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深度运用。这一套组合拳,目的就是要确保马克思主义能与时俱进满足青年学生需求,“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3]。其次,协同成为普遍共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1] 因此,只有形成同心同力的意识自觉,才能真正“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3]。但协同并非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要把着力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的高效运作上,针对当前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开展联合攻关,实现教研互助的良性循环。最后,精准成为应有之义。“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3] 需要指出的是,精准供给并非简单地迎合学生,而是在准确把握需求预期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在提升自身的同时,更加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比较、分析、鉴别中不断调整自身需求,最终实现个人需求预期与社会发展预期的统一。(六)明责:以制度建设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责任如何以扎实有效的制度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给出了方法论建议:“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12] 于法周延凸显制度建设的周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简单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而忽视学校党委的顶层设计;也不能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寄希望于政策倾斜,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于事简便强调制度在实践操作中要易用、好用,前提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有精准把握。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带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制度化建设中,既不能违背一般的教学规律,也必须注重理论教育的特殊性,避免因制度的“不合身”而沦为摆设。在具体落实中,习近平从制度体系和单项制度两个层次入手,强化执行力。宏观上,要建立不同层次的领导机制,做好整体规划。各级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先行试点相结合,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增强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微观上,要聚焦“三个层面”的主体责任:作为领导者,“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3] 在亲力亲为上下功夫,在同向同行上抓落实;作为组织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为关键“,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13] 回归教学服务初心;作为实施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全局视角审视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13]。三者互为支撑,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总体而言,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指南,既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一)在充分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高度下,凸显教育理念的战略性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6] 习近平坚持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置于“两个大局”中审时度势,“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4]首先,着眼于实现民族复兴,筑牢战略地位。在世界之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越发凸显。习近平系统考察了教育在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2] 我国的独特国情,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决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实际。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举旗定向。习近平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2] 明确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体现出高屋建瓴的全局视野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其次,着眼于应对世界之变,夯实战略定力。当前意识形态斗争越发复杂,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外延越发丰富,时空越发宽广。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交互的频率大幅提升,各种噪音杂音肆意泛滥。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汇聚地,是观点碰撞最为活跃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地带,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拨清迷雾,为立德树人解除思想困惑。“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2] 因此,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增强“四个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在深入推进铸魂育人的中心任务中,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内容是时代的“风向标”。习近平主张“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以此为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也必须符合时代要求,要用新的历史方位来审视教育内容,用新的时代精神来完善教育内容,用新的科学理论来创新教育内容,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一方面,立足时代方位。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惑”“发展之谜”等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密切关注时代变化,才能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彰显其“永葆青春之奥秘”。习近平指出:“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5]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明确道:“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 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建设作出的集中阐释,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另一方面,符合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能否有效地贴近社会现实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只有更加多维、深刻、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才能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正因如此,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思政课”理念,强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6]。(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他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大江南北共克时艰,最终率先控制住疫情,复工复产,这些由亿万人书写的时代篇章,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最鲜活的素材。因此“,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6],“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7](三)在精准把握不同群体需求的前提下,体现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18]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对教育对象的利益诉求进行精准分析,而习惯性地用一般代替具体、用普遍代替特殊,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差不多”的模糊思维,难以取得成效。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从分众化视野入手,总结群体维度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性特征,根据不同群体利益需求的特点,科学区分教育对象,将“大众”化为“小众”,选取有针对性的方法,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度、效。具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面向高校不同群体提出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分类指导要求。例如,针对高校干部,他们有较强的政治指向性,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看作自上而下的任务要求。对此,习近平明确以主题教育作为高校干部的必修课,提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19] 的目标要求,确立一岗双责,“防止硬约束变成‘橡皮筋’”[19]。针对高校教师,突出一个“敬”字。高校教师高度关注前沿知识和学科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激烈的竞争压力也给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带来一些思想困惑和对职业价值的怀疑,不仅阻碍了教师自身的成长,也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张在尊重教师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12]。针对广大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5],但“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5]。习近平认为:“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5]。在充分信任青年学生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要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通过教育对象的细分,体现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极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教育方法上的针对性,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在确保完整性的前提下,坚持顶层设计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果,又注重具体方法的精细化和针对性,在整体推进中,实现不同群体的重点突破。(四)在系统总结理论教育的育人实效中,聚焦教育评价的前瞻性是否具备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力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引出: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达到的成效何以评价?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直面问题的同时更注重解决问题。在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中,凸显理论教育考核评价的前瞻性。具体而言,前瞻性体现在更为人性化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人”作为评价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赋予教育评价更多的人文关怀。例如,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习近平指出:“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3] 这种严重脱离实际,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做法,“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3]。为此,习近平要求必须克服“五唯”弊端“,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3]。而关于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更不能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20] 因此,“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21] 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统一。本质上,前瞻性是目标导向与问题意识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考核评价,不仅反映出高校的育人实效,通过“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18],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还要发挥引领作用,借助考核评价将新理念融入今后工作当中。但育人实效如何全面衡量?与其他评价如何厘清界限?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某项指标的达成而彻底解决。对此,习近平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强调:“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22]

三、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论,积极回应了青年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成长诉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夯实了理论根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是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重要现实需求。围绕“如何坚持”,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许多创新举措。事实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教育的首要问题为现实出发点,在深入分析当今形势,系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教育为什么要坚持“四为”服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表征、内涵、制度作了科学说明,有力揭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根基。特别是习近平强调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坚持把办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强化系统思维,创新性地提出了“办学育人”这一立意深远的新命题,更加科学地规范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在实践中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二)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案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源于对课堂教学中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内容上如何突出使命责任、方法上如何把握青年学生特质、载体上如何适应智能媒体发展等,作了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理论体系如何转化为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最终如何转化为青年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等,详细规划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路线图。首先,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正,创教材编写思路之新。(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习近平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要求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把立德树人内涵贯穿其中,强化问题意识,注重教材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区别,从根本上不断推动教材体系的创新。其次,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之正,创教学内容备课之新。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尤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守好理论研究之正,才能在备课中进行更为有效的创新。最后,守教学内容传授之正,创教学方式方法之新。“八个相统一”反映了习近平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目的就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变革,以语言魅力传播深邃理论。这些系统规划为稳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提供了科学方案。(三)为打造铸魂育人“梦之队”树立了目标示范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就长期联系一所当地大学,并坚持亲自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时我要求浙江省委班子成员都到大学去讲课,而且都联系一所大学,我就联系浙大。我在福建工作时也去讲过。”[3] 因此他深知,“讲好思政课不容易”[3]。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远高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探究其原因:一是知识面要广,涵盖各方面;二是要紧跟形势,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暴露出来的短板须理性分析。这其中,仅就知识储备而言,就相当不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读书不行,读书少、读书慢都会被时代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铸魂育人”的能力是否过硬,将直接影响其关键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的显著成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同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要求相比,同青年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素养,强调“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3],并进一步明确了“六个要”的标准,从政治素养、理论功底、家国情怀和道德涵养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指明了方向。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