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思政教学】余守萍丨话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

供稿:范军     供图:范军     编辑:孙秋实     审核:孙秋实    日期:2021-12-16    点击量:226

话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

摘 要:话语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载体,话语及话语运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思政课的亲和力。在亲和力视域下审视当前思想政治课话语运用现状,存在话语体系性不够、话语指向模糊、交流空间不足、话语陈述单调等问题。为达成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战略使命,需要从加强融合研究、尊重语言规律、拓展交流空间及联系现实生活等方面寻求突破,以话语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亲和力 话语创新

一  以话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体与对象“相互频繁地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话语过程”。因此,应从思想政治课的时代要求和任务使命出发,明确增强其亲和力的话语运用要求,使话语创新成为着力点。

1. 话语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载体。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方法,对学生施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以引导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认知及行为实践。作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话语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从组成看,话语是话语内容与话语陈述的内在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为内核,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工作决策部署的话语内容构建,明确了对学生“说什么”,是思想政治课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贴近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富有启发性创新性的话语陈述,则解决了“怎么说”的问题,能够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学生的角色认同提供助力,是思想政治课使命达成的抓手。从话语体系看,思想政治课的话语并不单一,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政治话语重思想性,旨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学生的立场信念;学术话语重知识性,旨在以理论的逻辑演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大众话语则重生活性,旨在契合现实需要, 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以话语为载体,师生充分交流,实现对学生政治态度、思想认知及行为实践的积极引导。 

2. 话语运用影响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话语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载体,但话语不能静止,一定蕴含于话语过程中。话语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是话语的实际运用。这个过程不仅仅传达信息,同时也是话语主体政治立场、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的输出。合适的话语运用是有效交流的前提,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指其从内容到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能让学生亲而信之,加强理论认同并提升思辨力。为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合适的话语运用是重要因素。一方面,话语本身的亲和力可以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加分。缺乏主体感情渗透的言说、按部就班的文件精神传达、纯粹的理论说教等,都不会真正对学生产生触动。反过来,契合现实生活和主体兴趣、渗透教师人文情怀并辅之以多样化表达的话语,能变强制性灌输为对象的主动接受,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合适的话语运用也会于无形中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并助力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成为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有效举措。 

3.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话语运用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应注意常讲常新,以亲和力的彰显将学生紧紧凝聚起来。学生紧紧凝聚起来,为其个人发展和积极实践奠定思想基础。由话语及话语运用的突出地位决定,话语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着力点。合适的话语运用是影响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重要因素,但话语如何运用才能合适? 一方面,增强针对性。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敏感度高、参与意识强,富有时代感并体现互动性的话语对其才会产生吸引力。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课话语内容和陈述方式加以选择,使话语运用更生动,运用的时机、场合和形式也都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提升创新性。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大环境、学生思想认知的新特点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的凸显等,无不为其亲和力的彰显带来挑战。加强话语创新,正是对挑战的积极应对。思想政治课话语创新,是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现实关怀和主体交流,从话语内容到陈述方式、从话语体系建设到对话路径的全面创新,最终实现话语体系更统一、话语指向更明确、交流空间更广泛、话语陈述更多元,推动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进一步增强。

二  亲和力视域下思想政治课话语运用的现状审视

合适的话语运用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因为创新的力度不够,当前思想政治课话语运用在反映时代热点、顺应教育着力点、捕捉对象兴趣点等方面稍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亲和力的削弱。

1.话语体系性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政治话语受到重视,而政治、学术和大众话语的融合度不够。受此影响,当前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性不够,亲和力的彰显受到影响。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施加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影响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工作决策部署为主要话语内容。通过引用摘录经典作家、中共领导人讲话和文件会议表述的政治话语使用,有助于形成对上述内容的准确解读,保障教学的权威。但也应该认识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还必须得到话语内容体系性的支撑。仅仅依靠政治话语,亦或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发生脱节,会让学生对话语内容的理解过于表层化,无法深入领会进而实现入脑入心。同时,就讲话学讲话、就文件谈文件,政治话语本身也会陷入循环论证、碎片化剪辑和简单复制的困境。因为体系性不够,当前思想政治课话语呈现出理论深度和现实温度的欠缺,学生敬而远之的姿态让其亲和力大打折扣。

2.话语指向模糊。思想政治课的顺利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传递极为必要,这也是教学成效的保证。实现话语有效传递的前提是明确话语指向,即“向谁说”和“为什么说”。反观现实,当前思想政治课话语运用的困境也表现在指向性明显不足。思想政治课的话语运用,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的,必须增强传递的指向性,实现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及生活实际问题的切实解决。因为课程内容一致,学校整体氛围和阶段性任务也大体相同,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存在一套话语“包打天下”的问题。这样的反复使用固然不会产生原则性的偏差,也有助于统一认识、推动教学工作更高效运行。但也应该认识到,一方面,不同家庭背景、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个体性格、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话语运用必须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积极捕捉社会热点,以现实问题的回应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这就决定不同阶段、不同主题教学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话语运用必须因事而异和因时而异。千篇一律的话语运用因为指向模糊、现实关照不够导致问题实际上无法解决,也会让学生不自觉与之保持距离,亲和力难以彰显。

3.交流空间不足。因为存在对思想政治课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的简单化解读,不仅造成政治话语在教学中占据绝对比重,同时,话语运用中也存在交流空间不足、说教痕迹明显的问题。师生间的话语互动不够,无形中也会削弱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青年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准确把握和认同基础之上。因此思想政治课往往借助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系统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熟悉并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形式以“一对多”的单向性灌输为主,学生坐下来听即可,高效便捷。不仅过程好监督,成效也容易评估,但却造成话语主体与对象之间交流空间的严重不足。特别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受时间和师资等因素的限制,理论教学是主要形式,话语的机械性和说教性尤为突出。因为较少互动,学生的主观意愿是什么,愿不愿意听及能不能听得进去等,教师实际上很难全面掌握。结果导致认同度不高,思想政治课无法实现在有效沟通中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

4.话语陈述单调。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增强,要求话语运用中尤其重视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研究话语内容并联系现实生活,探寻最能为学生接受的话语陈述方式。整体审视当前思想政治课的话语运用现状,陈述单调是亲和力不够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课话语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辅之以合适的陈述方式,有效推动以话语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经积累起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也行之有效的话语陈述方式,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但是,也存在部分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研究不足、对党的大政方针和学校办学主旨理解不深、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不够,教学中就理论谈理论的倾向明显,缺乏将之与实际结合的主动性和艺术性。反映在话语运用中,机械照搬、直接引用、自说自话,理论深度和现实温度的缺乏使话语陈述抽象空洞,无法吸引学生。同时,话语陈述单调也缘于教师的自我定位不准确,话语运用缺乏主体情感的渗透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问题导向不突出。这些都难以带来好的交流体验,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无从彰显。

三  以话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路径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需要多方面举措并举,通过目标设定、方法选择、话语运用、平台搭建、机制建构等环节的同向发力,实现学生的认同和信服。立足于对话语运用现状的审视,积极探寻推动话语创新的可行性路径,能实现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增强。

1.加强融合研究,建构更富体系性的话语内容。思想政治课应坚持内容为王,以话语体系建设为其亲和力的增强奠定基础。因此,需要加强融合研究,探寻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融合路径。一方面,打破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自我循坏”,促进融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将理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及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此为基础,拓展政治话语的学理内涵并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注重理论性和逻辑自洽性,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提升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探索话语运用规律,建立起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内在转化机制。思想政治课话语运用重视理论性提升的同时,致力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话语运用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加大对大众话语的借鉴力度,以话语的体系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

2.尊重语言规律,推动更具指向性的话语传递。“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交流信息的指令符号。”合适的话语运用,首先表现在主体与对象以语言为中介实现通畅的信息交流。思想政治课只有重视并尊重语言规律,推动更具指向性的话语传递,才能实现亲和力的增强。一方面,作为指令符号,语言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通畅的信息交流,话语传递应有所指,不能空泛。另一方面,语言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话语传递应突出对学生思想和实际问题的积极回应。要想使包含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工作决策部署等内容的信息为学生所知晓进而达成认同,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传递很重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对象研究,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规律,探索其乐于接受的话语传递方式。同时,寻找话语传递与问题解决的契入点,以学校的重大工作部署和学生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捕捉思想认知新变化。在问题的积极回应中推动更具指向性的话语传递,是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有效举措。

3.拓展交流空间,搭建更有效的互动平台。思想政治课应突出实践性,指向学生正确行为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不仅致力于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更要激发其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因此,积极拓展交流空间,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亲和力,有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从这一层面看,加强师生互动,拓展交流空间,是增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有效路径。具体落实在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应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把握思想政治课话语运用规律,通过议题设置、话题引导、公开征询、线上讨论等形式,改变一定范围存在的机械性和说教性痕迹,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应重视互动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让对话成为可能。借助于网络课程平台及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打破话语交流的时空限制,在师生积极的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增强。

4.联系现实生活,采取更多元的话语陈述方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话语陈述方式不能单一。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关心自己更关注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希望能够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发展中有所作为。这就要求一方面,话语陈述方式应更富时代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关照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聚焦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话语运用方面,增强借鉴网络话语和流行话语的自觉意识,探索并采用更加多元的话语陈述方式,实现以生动的语言“抓住”学生。另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情感渗透和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尤其要注意身份切换,坚持以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身份走近学生,抓住其关心的学业成绩评定、个人能力提升、人际关系处理等现实诉求,保证话语言之有理、恰到好处。以此,让学生强烈认同,实现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增强。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