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刘亚男、王振波: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和人民“四个选择”的全面解构及其治理路向

供稿:范军     供图:范军     编辑:孙秋实     审核:孙秋实    日期:2021-10-09    点击量:187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密切关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四个选择”(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这是认识和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事关中国命运的重大选择,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者、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和前进动力等问题,自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针对目标,它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P8。因而,厘清历史虚无主义对“四个选择”的解构是当前需要警惕也是必须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从怀疑到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四个选择”的全面解构

历史虚无主义自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以来,余绪不绝于当代。最初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改革开放后又表现为“非毛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21世纪以来又以学理化和娱乐化为主要表现形态。可以看到,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是将矛头对准了事关中国社会发展的“四个选择”,否定中国共产党、反诬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道路,质疑反对改革开放,逐步从怀疑历史走向否定历史,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其改旗易帜的目的。

(一)在领导者问题上诋毁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P119,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任务,这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在比较中选择的。此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曾探索国家救亡道路,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到地主阶级自强求富再到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当然,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经成立就确立了领导地位,还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集体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在于其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使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问题,一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抨击重点,并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展开。譬如将延安整风故意诠释为权力斗争,将“反右倾”运动断定为“建国后第一次全民性的政治迫害事件”,夸大捏造“大跃进”饿死人数和细节,甚至编造出“八尺协定”污蔑中央苏区政权与日本侵略者有内部勾结。其中与抗战相关的言论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国共抗战贡献比较论”就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丑化抹黑党的领袖人物的言论也数不胜数,如认为“毛泽东成为革命领袖和中国革命胜利是外部偶然性因素和玩弄权术的结果”;利用毛泽东晚年错误对其作出“开国有功,建设有过,文革有罪”的评价。与之相应的是颂扬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如果由奉行亲美政策的蒋介石政府来领导,我们就可能搭上欧美的顺风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论点。凡此种种,从历史前提上架空了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根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颠覆。

(二)在指导思想上反诬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3]P1471,近代中国经历了对资本主义由认同到“认异”再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4],为认识、改造和发展中国找寻到了科学指导理论。然而,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五花八门,为何马克思主义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呢?这是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P11。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人民的、开放的和实践的理论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已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因而对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唯有直击理论本身,才能实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目标。这方面最突出的论点是“虚无化”马克思主义学说,抛出了“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问题,“追根溯源”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基是庸俗社会学,它披着“革命”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这就通过偷换概念将马克思主义指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类似的还有教条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论断与基督教历史图式类比,认为马克思主义用想象的未来社会作为唯一评判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已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可以说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超越了一般层次的否定,直接反诬马克思主义为“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公开挑战,是一种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在发展道路上鼓吹“告别革命”以转向资本主义“走什么路”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艰难抉择,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过往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行不通,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方案宣告破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西式建国理想都归于落空,面对这种情况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激励,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6]P62。当然,选择何种道路根本上还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既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经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7]P110。关于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循着中国社会发展轨迹,通过否定革命极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判定“20世纪的革命方式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革命只能带来“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因而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历程以及由此走上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被一概否定了,进一步则是不断赞扬资本主义制度如何先进,选择性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妄图折回资本主义道路。此外,由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故而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当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其实是脱离了“以欧美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文明主流。并且,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像中国这种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的,其所建设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封建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因而近代中国不应该选择社会主义,而应该选择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都是不必要的,相应的,在革命胜利后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根本上也是错误的。

(四)在发展动力上歪曲改革开放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革命,这一重大决策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清除了妨碍中国发展的观念、制度、体制和机制等障碍,引发了全面深刻的变革。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8]P601。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9]P313,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于此,改革开放正是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的必然结果,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凝结着诸多关于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对历史方位的把握,因而对其进行评价并非易事,也绝非是简单的历史评价。新中国史以改革开放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三十年”,两者间的巨大差异给了历史虚无主义见缝插针的机会。誉之所至,谤亦随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增长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为雄厚,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带来了更多质疑、否定改革的声音,比较典型的是有关两个历史时期的“断裂论”和“互相否定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改革的整个历史和发展方向,也必然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两个高度相关的问题。事实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伴随着质疑否定的声音,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姓资姓社”等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改革开放是“幡然悔悟”,是向“以英美为师”的近代主流文明回归,其发展方向是要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然而,“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10]P1317,在改革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绝非是回到过去的模式,更不是要转向资本主义。

二、从解构到重构:历史虚无主义认知“四个选择”的意识形态逻辑

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四个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几乎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因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全面解构涉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经过分析思考,在此使用何怀远教授对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的分析,即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体系是由“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11] 三大要素构成,历史虚无主义对“四个选择”的解构就蕴含了这三个层面步步深入的意识形态化重构解释逻辑。(一)在“认知—解释”层面通过任意解读导致认知误读“认识—解释”层面是意识形态最为基础的认知活动,说明某一具体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发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功能。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认识解释逻辑,只有说清楚讲明白,才能确定下一步举措,区别就在于各个意识形态的知识论前提科学与否。那么,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出现过因“马克思主义失败论”和“社会主义终结论”而掀起的争论。邓小平当时明确指出:“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6]P326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亦具有这种功能。历史存在的一维性特征意味着已经发生的历史再无恢复重现的可能性,其在当下是缺席的或不在场的,给予了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有没有真正的历史”的机会,出现了各式各样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任意解释和评说。因而,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在历史认识逻辑上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针锋相对。比如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改革开放等,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精心挑选的或部分碎片化的历史事实,得出了异于以往历史认知的结论,实现了在“认知—解释”层面上的“重新解读”并带来认知颠覆,打破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构建整体化历史意识的大历史观。

(二)在“价值—信仰”层面通过扭曲价值引致思想混乱“价值—信仰”层面是意识形态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思想内容,为人们明确了什么样的价值是正确的高尚的,更为人们的价值信仰选择提供了依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旗帜,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由于客观历史的消逝,关于历史本质与意义的探索便出现了歧异纷呈乃至大相径庭的历史构图,这其中必然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历史虚无主义正是以此大做文章,其对“四个选择”的全面解构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作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历史判断,在根本上是为否定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这更是一个关涉大历史观的问题。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层面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分歧在于: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事实;是高扬民族精神还是贬低中华文明;是秉持“主观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还是“客观原则”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这种肆意歪曲和恣意臧否,罔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则,模糊了历史的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主流与支流,搞乱了人们的历史观,必然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进而将造成政治上的动乱,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所要实现的重要目的。

(三)在“目标—策略”层面通过策略包装实现既定意旨历史虚无主义实现第一步颠覆认知后,就开始考虑具体的策略手段,这是意识形态“目标—策略”层面上的问题。“目标—策略”是意识形态的关键层面,强调实现意识形态基本理念功能的手段和途径。对此,历史虚无主义不断翻新手段,以“主观主义”为标准进行“重新评价”、以“假设推理”为前提推导新的历史结论、以“娱乐为王”为旨趣戏说恶搞领袖和英雄人物。使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倒塌,解构民众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个别事例代替事物本质,如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失误作为普遍的全局现象,得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一连串的错误集合,企图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必然性。如此种种,肆意臧否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使这些人类发展中“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历史表述”[12] 成了“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在此过程中有侵蚀同化科学历史观之势,以逐渐实现其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总的来说,这些手法无不是以偏概全、以管窥天,是一种片面的、碎片的历史视角,缺乏系统的历史研究,目的就是使人忽视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方面,阻断大历史观的养成。

三、从批驳到匡正: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四个选择”的治理路径

统观中国近现代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一直贯穿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围绕这个问题以消极否定的狭隘历史观认识“四个选择”,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根本上看是缺乏大历史观的视野。因此,必须从“目标—策略”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学理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大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学好“四史”以更好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联系上把握历史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全方位抵制并治理历史虚无主义。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的客观事实,人为割断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与前后联系,这种以偏概全、碎片化认知的形而上学错误是显而易见的,遮蔽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规律与趋势,实际上是缺乏历史研究视野的大历史观。因而,历史虚无主义所秉持的其实是与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对此必须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严肃批驳抵制,尤其要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明白习近平所说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13]。由此,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去考察社会历史,对此列宁曾提出具体要求,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4]P26。基于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实事求是,秉持历史性原则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历史问题。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才能对历史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作出科学的解释,从中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系,这正是历史自觉和自信的关键。即使是历史假设也要以历史根据为基础,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P172,以此作为“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甄别历史事实,判定历史意义,抽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规律,深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片面认识、选择解读和假设阐释历史的唯心主义本质,这是最为根本的工作。

(二)深化“四史”学习更好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必须在大历史观视野下展开,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研究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指引中国社会进步的科学理论,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途径和加快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高举马克思主义鲜明旗帜,带领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根据。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正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最集中展现,应引入大历史观的广阔视野进行审视,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四个选择”和“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5]。新中国70余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因而,必须通过学习“四史”讲清、讲透、讲实中国历史和人民“四个选择”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依据,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抓住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这一过程中要如实充分记述历史成就、失误以及经验教训,还要实事求是地写出党史国史上失误和曲折的本然,更要求真务实地道出这些失误和曲折的所以然,为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历史基础。

(三)坚定“四个自信”全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历史研究之受人推崇,往往是出于它对当前的政治问题有用这一理由。”[16]P4 因之,历史虚无主义对解构再重构,侵蚀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的一大挑战。这种侵蚀不仅包括对历史的否定,还包括对历史的篡改伪造,扭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策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意识形态斗争动摇广大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同和坚定信心,导致信仰迷失,形成思想危机。因而,必须要在重点领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其中更深层的价值指向是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7]P17。故而必须立足于“四史”更为坚定“四个自信”。一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轨迹展现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更加坚定道路自信;二是讲透在五四运动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基于中国革命实际的迫切需要,并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愈益成熟,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三是以大历史观的视野统观中国共产党10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70余年的发展史,并基于域内域外的对比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为坚定制度自信;四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聚力、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穿透力,在汲取历史经验和精神力量过程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通过这些方面的有力说服不断凸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功能,用真理揭露谎言、战胜谬误。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