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杨 林 杨春华 周家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供稿:范军     供图:范军     编辑:孙秋实     审核:孙秋实    日期:2021-10-02    点击量:184

摘 要

从2015年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文章基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文件、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权威研究成果,并到部分高校开展实地调研、论证,通过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多维视角,从组织领导、管理机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构建高校不同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责任指标,以期进一步明晰高校不同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责任划分,构建“主体有责任、责任有主体、责任有落实、落实有效果”的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协调能力和系统合力,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这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从2015年起,思政课建设责任制在全国高校全面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笔者在全面系统考察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文件、参考学术界重要理论文献、到部分高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多维视角,从组织领导、管理机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责任指标体系,以期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

一、组织领导方面的责任

高校建设好思政课,关键在于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1. 落实党委领导的主体责任。第一,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把思政课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层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学校管理等学校宏观系统规划和管理体系,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其次,建立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制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这种专题研究应注重研究解决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困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并督促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落实。

第二,建立领导联系师生制度。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这主要包括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校级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和学生。联系思政课教师重点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生涯、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指导,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水平;联系学生重点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三,建立定期授课听课制度。《意见》提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定期讲授思政课制度,体现了高校党委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领导地位,有助于高校党委更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助于促进高校党委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有助于及时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这是党委领导思政课建设接地气的具体举措,更是加强思政课建设强有力的抓手。

2. 构建思政课建设大格局。第一,加强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根据习近平“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新时代高校要全面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课程思政“主战场”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课程建设。各学科教师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学科育人的合力。

第二,加强思政课与学校管理协同发展。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校要结合育人目标,积极渗透育人理念,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育人效果。在教学管理中,要强化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品德养成,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在学生管理中,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融入管理过程之中。

第三,加强思政课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点要求。思政课建设要加强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发展,将思政课内容和育人目标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体系,让学生全面认识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党员在党建活动、支部规范化建设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政治认同感和价值归属感。

3. 保障思政课建设经费。第一,足额划拨思政课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教育部要求“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个专项经费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到位问题,如没有及时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缺乏规范性的长效机制;经费拨付总额不足、拨付不及时,不少学校下半年才拨付到位;经费使用进度不合理,不少学校存在年底突击花费等情况。

第二,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高校要足额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并将其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同时将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教师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二、管理机制方面的责任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要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宏观顶层设计,贯彻协同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管理制度,健全责任协调机制,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健全高效的思政课建设管理机制。

1. 构建现代管理制度。第一,加强学校宏观管理。高校要围绕思政课建设相关主体责任、主要任务和育人目标等,加快在校级层面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宏观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教师的师德师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安排、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及管理服务部门人员等)、经费投入、经费使用、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要加强管理,优化管理制度,提升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宏观系统管理能力。

第二,加强部门协同管理。一方面,在学校宏观管理框架下,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处、财务部、教务处、科研处等党政部门和各院系要结合自身职能,不断完善部门管理制度,提升思政课建设协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要围绕人才培养、学生工作、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师专业发展、日常事务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现代教学管理能力。

2. 健全责任协调机制。第一,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党委全面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能有效避免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落实有盲点、责任相互推诿等问题,有利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责任分工机制把责任分解到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学院,确保各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管理和有人监督。在划分不同主体责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细化责任,以避免任务分配出现界限模糊从而导致责任落空等问题。

第二,强化协调工作。根据校内党群组织和行政部门在思政课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强化各部门责任落实,建立制度化的责任落实机制,提升责任执行力。同时,进一步健全责任落实的协调机制。通过设立协调机构,对责任分工交叉、责任分工不清晰、责任承担主体多等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责任纠纷,有效减少或防止推诿扯皮等问题。

3. 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第一,建设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高校党委和下属二级党委领导班子的考核、巡视巡察和日常监督检查内容,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教育督导内容[3],可以及时掌握不同部门、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未落实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责任、责任推诿扯皮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主体认真按时整改落实,并对整改不到位的部门、主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国家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在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要加强思政课建设督导评估,积极推进多元评价,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通过行政部门主导的督导,对思政课建设的宏观问题进行评价;通过同行评价,发挥专业评价对思政课教学的改进作用;通过学生评价,及时掌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社会评价,形成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评价、支持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三,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结果运用机制是保障责任落实的重要机制。建立规范化结果反馈制度,及时向被督导部门责任人反馈督导结果,既反馈面上问题,也反馈重点问题和典型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强化督导评价整改制度,督促被督导单位或教师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并定时反馈整改进度和落实情况。健全复查制度,对被督导事项建立“回头看”机制,有效防止问题反弹和问题议而不决。落实督导评价问责制度,对于不履行整改的部门严肃追究责任,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

三、课程建设方面的责任

思政课程是高校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思政课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当前,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标准,加强课程管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1.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第一,开齐开足规定学分课时。开齐开足课时是思政课建设的最基本规范。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对本专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课程清单、学分和课时都作出了统一要求,明确规定了每门思政课程的学分安排和课时要求,鼓励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不允许其他专业课程或校园活动侵占思政课教学时间。

第二,严格使用国家规定教材。思政课教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为确保思政课教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中宣部和教育部在教材选择上要求高校统一使用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编教材。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全面掌握这些教材,努力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文字书面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变、理论知识讲授向价值信仰传播的转变。

2. 加强思政课课程管理。第一,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要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纪律建设,确保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化、常态化。班级教学规模应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要重视思政课教研工作,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式,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要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集体备课和大中小一体化备课机制,帮助教师全面研读教材内容,形成高质量教案,及时解读社会热点问题。

第二,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要加强对学情的研究,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在部分高校的调研显示,造成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不了解学情。因此,在教师集体备课中,备学情将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抓手。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个人教学风格,积极探索运用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增强教学方法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学习的课程。

第三,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显示,一些高校还存在实践学分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场地不足、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的“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高校要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四、学科建设方面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托,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学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思政课建设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来支撑和服务思政课建设。

1. 重视学科建设。第一,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纳入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标准来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优先给予经费保障、资源配置和队伍配备,着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学校第一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为重要依托,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和优势项目,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及区域重大问题研究。

第二,优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4]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全面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形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学识深厚、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应进一步优化思政课人才培养模式。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的院校,应着力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考试考核、科研训练等环节的规范管理,把好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品德关和学风观[5],确保学生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2. 重视理论研究。第一,健全研究机制。应建立科研成果评优奖励制度,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研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强化研究共同体建设,以重点课题和项目为抓手,培养学术骨干人才,增强其合作攻坚能力;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建设研究平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军人才,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平台。因此,高校要加快多样化的学科基地或平台建设,依托学科平台,整合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要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有计划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专家和思政课教学名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力。

第三,打造研究特色。要凝练研究方向,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着力开展学科整体性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教学中的重难点,形成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结合区域优势进行特色科研突破,立足于高校所在的区域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整合校内的各类科研资源,不断打造独特的科研领域和研究视角。

五、队伍建设方面的责任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政课建设责任制中的重点。高校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配齐专职教师,创新教师培训培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 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一,严格配齐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配齐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是当前思政课建设责任指标体系中的硬性指标。2020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要求“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当前,很多高校都面临思政课教师队伍缺口较大的问题,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缺口更大。严格配齐配足专职教师队伍是高校党委落实思政课责任面临的重大考验。

第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真情讲授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和维护者。其次,思政课教师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忠诚卫士。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秉承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坚持不懈地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坚持不懈地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成为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典范。思政课教师要按照“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以良好的品行来影响教育学生。

第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首先,高校要打造集体备课、以老带新、讲课比赛等多元化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知识更新的能力、增强组织和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帮助思政课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给学生以理论滋养、人生启迪。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理论素养,树立科研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组建思政课建设科研团队,培育思政课科研精品项目,全面提升思政课科研质量和水平。

 2. 加强思政课教师管理。第一,做好思政课教师培养。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纳入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重点建设成为样板教师党支部。在学习进修上,要积极搭建广阔平台,优先推荐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学术研讨会,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在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上,要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学位。

第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各类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意见》指出,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在教师成果认定上,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各类型研究成果纳入思政课教师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评聘体系,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际成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坚决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问题。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纪律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