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思政教学】胡邦霞| “简约本真”的思政课教学构建

供稿:范军     供图:范军     编辑:孙秋实     审核:孙秋实    日期:2021-09-28    点击量:336

“简约本真”的思政课教学构建

摘 要:“简约本真”教学主张,要求教师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不搞虚招,踏踏实实教思政,简简单单求真理。以课堂为载体,以课例研究为途径,坚守思政课堂立德树人主阵地,通过简约的主题、简约的形式、简约的问题,还思政课以本来面目,做“真教师”,筑“真课堂”,搞“真研究”。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简约本真;课例研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成人成才,思政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堂、着眼学生,追求“简约本真”的思政课堂,以教生研,以研促教,在教、学、思、研中探索思政课的育人之道,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一、“简约本真”思政课教学主张的内涵及推行价值

“简约本真”思政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简约”即主题简——一个话题,形式简——一个故事,问题简——一条问题链。简约而不简单,简约中蕴含着深度。“本真”即教师以课堂为平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事课例研究,推进专业发展,做“真教师”;不忘思政课初心,立德树人,追求真理,教学生学做真人的基本要求,培养有政治信仰、有扎实学识、有文化底蕴、有国际视野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真课堂”;教中有学,教中有思,教中有研,教、学、思、研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从事反思性研究,搞“真研究”。

1.删繁就简洗铅华,引导学生轻松学。“乱花渐欲迷人眼”,花里胡哨的形式导致听课者如同“雾里看花”,背离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教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了演员,听课人成了观众。繁杂的提问、频繁切换的情境、有名无实的活动……思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妨为课堂“瘦身”,力争删繁就简,引导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一个中心话题、一个故事、一条问题链。在深度挖掘之下,打造抓住教学本质、引领思维路径的“形”“神”“魂”俱备的课堂。

2.立德树人是根本,培根铸魂为己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师要在“马”言“马”,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但反观现实,思政课堂却是“狂蝶乱舞扰人心”:缺乏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专注精彩纷呈的教师表演,仅停留于浅层的小组讨论……思政课堂应有活泼之气,但活泼有余、思想欠缺,是非常可怕的。把思政课上成语文课、音乐课、文学鉴赏课,为了追求形式而活动大可不必,应该老老实实教思政,简简单单求真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简约本真”思政课教学主张具体实施架构

1.主题简——一个话题。“江流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短短的45分钟,讨论过多的话题,往往只是“水过地皮湿式的学习”。而深度学习的根源,就在于抓住一个话题,深入挖掘,才能寻根溯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二框“少年有梦”,需要学生掌握:“梦想的含义”“为什么要有梦想”“如何实现梦想”“努力的含义”“努力的方法”“中国梦的含义、基本内涵、实现途径”。如果简单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有畏难情绪,课程容量太大,问题太多太杂。为使学生学得轻松,并能抓住学习内容本质,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笔者在执教时,确定了“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这一中心话题,整堂课的实施就围绕这一个中心话题进行。其余问题就像藤条上的枝叶一样,虽然多,但是都很清晰地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以情境为载体,顺着中心话题这一藤条,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细数,小问题分散但不凌乱。

2.形式简——一个故事。“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身为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用好这个“法宝”。善于用故事传达深意,熏陶学生。古人讲“文以载道”“文者,贯道之器也。”故事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将贯穿“道”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循循善诱,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入“道”、悟“道”。比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时,就讲述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奖”的故事。这个故事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讲述:

一首小诗导入:“小小斑纹浑肆虐,年年多少新坟。千寻妙药送瘟神。无名甘默默,矢志且殷殷。一把青蒿惊四海,驱魔梦想成真。今朝座椅嵌华文。腾龙游广宇,诺奖报佳音。”通过这首诗,用猜测描写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一段简介了解生平: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人物简介,简要介绍故事主人公屠呦呦背景阅历、主要成就等,让学生大体了解屠呦呦,对故事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面讲述故事主体作铺垫。

一则材料解读人物:笔者搜集大量有关屠呦呦的资料,将所得资料筛选编辑,重新整理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尤其是与本课中心话题“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一条“问题链”,步步深入,走进故事,探索人物,达成共识——“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

一段视频情感升华:笔者选取的是屠呦呦“以身试药”的视频,意在引导学生感悟梦想的实现不止需要努力,有时甚至需要为之牺牲,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对先进人物表示崇敬之情外,更加坚定为梦想实现付出努力的信念。

一个人物故事,从不同侧面讲述,形式多样,多感官渗透,调动学生眼、耳、口、脑。

3.问题简——一条问题链。打开深度学习之窗,需要用到问题链这一关键性的金钥匙。何为问题链?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紧扣教材知识设置的一连串围绕一个中心、具有系统性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密不可分,上一个是下一个的基础,下一个是上一个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为学生建立思维路径,最终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不当有如下表现形式:数量多杂,无明确指向性;无预设,随意性强;难易不当,层次不清;判断选择性提问等占据主流,存在很多无效提问。好问题发人深思,思政课的教学逻辑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思考。那么一条问题链,即是引导学生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指向标,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比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时,设置问题链如下:

问题1.你的梦想是什么?

问题2.目前为止,你的梦想带给你什么?

问题3.你为了你的梦想已经做了哪些事?

这3个问题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构成一条小问题链,无须深入思考。

问题4.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

问题5.她的梦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什么?

问题6.你从她的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

这3个问题需要学生在感知人物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有些深度的思考,也构成一个小问题链。

问题7.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地落实,但是努力过真的能实现梦想吗?

问题8.一生努力还是没有实现梦想,如何处之?

这2个问题需要学生在明白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更深一步进行审辩,又构成一条小问题链。这3个小问题链,一以贯之,构成一条大的问题链,贯穿整课。


三、在课例研究中探索“简约本真”思政课堂

始终坚持对真理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简约本真”课堂,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关键,学生是归宿也是出发点。唯有在课堂“研”课堂,方能出真知,一切脱离课堂教学的研究都是为“研”而“研”。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应该“为教而研,为学而研”,教师是课堂实践改进的首要责任人,有必要通过课例研究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改进体系。

在长期实践取得目标教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了一系列“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例研究”,均以追求“简约本真”的课堂教学为目标。

1.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做“真教师”。20世纪7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鼓励教师密切参与研究过程,“研究是教师解放的路径”是他所坚持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舍恩提出“教学即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可见教学与研究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教者研所倚,研者教所伏”,教研结合,教研相长。每一堂课对教师来说都意味着一次研究,课例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笔者于2014年主持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初中思想品德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收效颇多。我校在研究“同课异构”时将“同人异构”和“异人异构”模式作为主要发力点。“同人异构”是指同一位教师在两个不同的班,教学时将同一个课题采用不同教学方案,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内容。“异人异构”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方案,在对比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案择优录取,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于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例。一系列的“同课异构”活动,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得以提速。用研究的眼光观察课堂,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丰富了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在成长进程中的最大收获。我国有较完善的支持课例研究的体制机制,如校外有四级教研网络。在我校有自上而下的教研组织——“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有了充分的体制保障,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身内生因子,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遵循课题研究的路径,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推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做“在教研教”的“真教师”。

2.课例研究——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筑“真课堂”。不了解学生,便不会有真的教学。课例研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帮助教师改变教学中的定势思维,即总是假设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表现与预期一致;但事实上,学生与教师在思维路径上总会存在“异向交叉”,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学生的良好路径。笔者于2013年主持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基于现场教学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例研究”专项课题,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学生目前的学习任务,以学生更好的发展为前提,关切学生课堂生活的真实性,如学生是如何学的,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需要等。本课题采用的现场教学授课流程:提出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学习、发现问题→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解疑释难、拓展提升→整理总结、随堂测评。该教学流程的最大特色是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归还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习能力。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主持申请立项了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助力学生发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省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全国统一推广使用后,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形成一系列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资源,解决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载体,围绕课程资源开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等相关文献、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实践、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编纂了《法治护航健康成长》中学生法治学习读本、《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指南》两部著作,同时又形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古诗文解读》《道德与法治微课》(七年级)等一系列助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生,教研相辅,紧密围绕学生成长这一核心,通过课例研究使教学回归本真,寻回思政课的初心,构筑“真课堂”。

3.课例研究——解决教学实践性问题,搞“真研究”。真研究,首先要明确“为什么研”“为谁研”,其次要清楚“怎样研”。为做课题而研、为寻找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而研、为发表文章而研、跟风研等,凡此种种,在笔者看来都与真正的研究出入甚多。真正的研究要扎根课堂,指向学生,为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各种实际问题而研。研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理论在研中重构,由此催生出实践性理论。笔者于2017年3月主持开展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课例研究”,着力解决“学生法治意识如何在思政课堂上激发”这一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还未明确初中生应具备哪些学科核心素养,但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教育教学变革形势下,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应积极思考“如何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现实性问题并着力解决。“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做课例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解决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上,不盲目跟风、不搞虚招,踏踏实实搞研究,搞“真研究”。

“大道至简”,追求“简约本真”的思政课堂就像教师引领学生渡过追求真理的大河,一次只跨一条河,由浅水走向深水,以“一个话题”作引领,以“一个故事”为载体,用“一条问题链”为“绳索”,将整节课串起来。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路径、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作“真教师”,筑“真课堂”,搞“真研究”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