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如何讲?看看陈凤英老师怎么说(文末有配套课件)

供稿:胡艾筠     供图:胡艾筠     编辑:马迪     审核:马迪    日期:2021-03-19    点击量:388
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深渊

(一)世界经济跌入全面衰退,深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之最

从经济周期看,世界经济已经在2017 年触及本轮增长周期的顶点,进入下行阶段。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极大威胁国际贸易和全球投资,全球股市泡沫被捅破,国际油价则破位下挫。同时,疫情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复杂,联手合作意愿明显下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使世界经济将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随着各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和保持社会距离的做法,整个世界陷入“大封锁”状态。随之而来经济活动崩溃的规模和速度超出所有国际机构的预期,各国经济自由落体式跳水,使得国际机构连连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测。2020 年6 月24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发布修订后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比春季报告(4 月)更为悲观,预计2020 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将进一步加深,2021 年经济复苏将放缓。据IMF 预测,2020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 4.9%,比4 月的预测低1.9 个百分点;2021 年世界经济将出现部分复苏,增长率将达到5.4%,低于此前预计的5.8%。迄今数据表明,疫情造成的全球“大封锁”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深度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IMF 在短期内大幅下调2020 年的世界经济预期,缘由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大于最初预期。今天,人类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危机,疫情对人的生命和生计的冲击力度远超预期,且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今天的世界经济衰退深度和未来恢复程度将主要取决于疫情的流行时间、会否遭到二次冲击、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新冠肺炎特效药和疫苗的开发进度,所有这些都难以预测。此外,许多国家目前面临的是多重危机——卫生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乃至政局危机,而且这些危机又以复杂的叠加方式相互作用。

据历史资料记载,自1870 年以来,世界经济经历过13 次全球性衰退。分别是:1876 年、1885 年、1893 年、1908 年、1914 年、1917—1921 年、1930—1932 年、1938 年、1945—1946 年、1975 年、1982年、1991 年和2009 年。当前疫情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是第14 次,是继1945—1946 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影响将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两倍多。

(二)除中国外,几乎所有地区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同步衰退

据IMF 预计,2020 年发达经济体GDP 增速将为-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 增速将为-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衰退,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这是自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的第一次。

据IMF 预计,2020 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GDP 增速将为-8%;欧元区GDP 增速为-10.2%,其中法国增速为-12.5%,意大利为-12.8%,德国为-7.8%,英国GDP 增速为-10.2%,日本GDP 增速为-5.8%。新兴市场中的“金砖国家”除中国外同样全军覆没。2020 年,印度经济将衰退4.5%,俄罗斯经济将衰退6.6%,巴西经济将衰退9.1%,南非经济将衰退8%。

IMF 对发达经济体的预测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悲观。原因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0% ~ 80%,私人消费又占经济的60% ~ 70%,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且农业经济占比已经降到3%左右。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大封锁”首当其冲的是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和居民消费,对城市经济冲击明显大于农业经济。


(三)90% 以上经济体人均GDP 下降,高于“大萧条”时期

据国际机构普遍预测,2020 年,世界经济将出现自1870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均GDP 收缩。世界银行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与以往的全球性衰退进行比较,估计2020 年超过90% 的经济体将面临人均GDP 的下降,这一比例超过1930—1932 年“大萧条”期间的85%,达到1870 年以来的高峰。其中,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 增速将跌至-7.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GDP 增速将跌至-3.6%。世界银行估计,因疫情大流行而重新陷入极端贫困的人口将达到7 000 万至1 亿之间。IMF 报告认为,全球减贫进展可能出现倒退。疫情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特别 严重的负面影响,将显著加剧全球性收入分配差距,损害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在减少极度贫困(即每天靠不到1.90 美元生活)中取得的进展。近年,处于极度贫困的世界人口所占比例已经降到10% 以下(而1990 年高于35%)。这一进展已经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威胁,超过90% 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2020 年预计将出现人均收入负增长。“大封锁”使大批工人失业、收入急剧减少,尤其是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远离家乡,又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境况非常困难。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疫情蔓延导致150 多个国家普遍关闭学校。全球近12 亿学龄儿童就学受到影响,约占全球总数的70%。学习机会的丧失,将对低收入国家儿童的未来就业前景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此导致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国际贸易大幅跳水,降幅创历史

此次疫情所造成的各国经济的同步衰退将各国自身的停工停产传导至全球。2020 年第一季度国际贸易同比收缩3.5%,反映了疲弱的需求、跨境旅游的崩溃以及停工停产导致的供应链产业链中断。4 月20 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对全球贸易前景提出两种可能预测:一是相对乐观的前景,世界商品贸易量在2020 年将收缩12.9%;二是相对悲观的前景,全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下降31.9%。然而,根据第二季度贸易数据,世贸组织4 月预测的悲观前景似乎不太可能出现。但即便2020 年世界贸易收缩12.9%,依然是空前的下降幅度。6 月23 日,WTO 发布更新版《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上半年世界贸易大幅下滑,第一季度商品贸易量同比下降3%,第二季度下降约18.5%,降幅创历史纪录。WTO总干事阿泽维多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贸易降幅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由于疫情大流行的空前影响,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WTO 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下降深度都超过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因疫情蔓延,与之相关的医疗用品贸易成为2020 年上半年国际贸易中的唯一增长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无论是中国,还是美欧日,与疫情相关的医疗用品贸易都呈增长态势。除1 月下降外,2、3、4 月全球医疗用品贸易均大幅增长,尤其是4 月增幅达116%。其中,中国的相关医疗用品出口飚增338%,美国的进口则增长59%。


世界经济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

目前,世界经济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其中,中国经济“至暗时刻”在2020年2 月,美欧经济最困难时期在4 月,世界经济衰退深谷在二季度,5 月世界经济开始渐渐恢复生机,出现一些复苏苗头,下半年将恢复性反弹,但复苏之路漫长曲折。

(一)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复工复产

中国于2020年2 月10 日在全球最早复工复产,5 月1 日开始复商复市。美国于5 月1 日分三步开始逐步复工复产。在欧洲,德国于4 月20 日开始放松管控措施逐步复工复产;法国5 月11 日开始部分“解封”营业;意大利从5 月4 日起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业恢复工作。希腊、西班牙、奥地利、瑞士等均宣布有条件逐步复工复产;到6 月15 日,欧洲申根协定国家开始恢复区域内自由通行,7 月份开始逐步恢复与区域外通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于6 月先后复工复产。

(二)全球制造业指数(PMI)已经触底

疫情的全球蔓延和大封锁导致2020 年4 月份全球制造业指数(PMI)跌入低谷(40%),表明全球制造业进入冰常态,而后随着主要经济体加速复工复产,全球PMI 开始逐月回升。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0 年6 月份全球PMI 已经回复到49.1%,较5 月的42.4% 回升6.7 个百分点,这是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虽然全球PMI 指数仍在荣枯线50% 以下,全球制造业还处于收缩区间,但收缩态势明显缓解,开始向好的方向改变。

自2020 年5 月以来,全球所有地区制造业PMI 都开始回升,尤其美洲PMI 已回升至荣枯线50% 以上,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制造业PMI 均有明显上升,但仍在荣枯线50% 以下。亚洲地区6 月的PMI 较上月回升3 个百分点至47.3%,各国PMI 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中国的PMI 继续保持在荣枯线50% 以上;日本和韩国的PMI 均有回升,但仍在45% 以下的较低水平,分别为40.1% 和43.4%,两国主要受疫情影响较大,经济活动回升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亚洲制造业的恢复力度。在逐步复工复产和各国政府刺激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欧洲地区6 月的PMI 较上月上升8.3 个百分点至48.4%,已与2019 年同期持平。主要欧洲大国,如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的PMI 均有明显回升,其中英国和法国已回升到荣枯线50% 以上。美洲地区制造业PMI 恢复迹象明显,但持续性存在质疑,主要是该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6 月美洲制造业PMI 比5 月回升9.3 个百分点至51.6%,各主要国家的PMI 均有明显回升。虽然美国和巴西的新冠肺炎患者高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但两国的PMI 已经回升至荣枯线50% 以上。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6 月美国ISM 制造业PMI 为52.6%,创2019 年4 月以来最高,重新超越50% 荣枯线,表明美国经济出现增长的迹象。


(三)主要经济体领先指数反弹向好

7 月9 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表了2020 年6 月份OECD 成员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领先指数。数据表明,所有OECD 成员国的综合领先指数都从4 月的“谷底”开始改善。据OECD 统计,OECD 成员国的平均综合领先指数由4 月的93.8 回升到6 月的97.1,上升3.3%。其中,七国集团由4 月的93.6 回升到96.7,美国则从93.1 回升到95.7。欧元区的综合领先指数则由4 月的92.9 回升到6 月的97.2,好于美国,尤其是德国的领先指数已从4 月92.2 回升到98.4。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也从4 月的92.0 回升到95.4。这些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复苏虽然困难但已经开始。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领先指数同样得到了改善。其中,中国受疫情冲击最早,领先指数恢复也最好,已经从2 月85.8 的低谷恢复到6 月的99.3,增幅达到12.2%,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也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是同比正增长的唯一国家。

(四)国际贸易开始止跌回升

全球贸易于2020 年第二季度触底后开始回升。从航运看,全球商业航班在1 月5 日到4 月18 日下降74% 后,6 月中旬航班反弹增长了58%;从海运看,与5 月相比,6 月的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出现了部分回升;从采购经理人指数看,全球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由4 月创纪录下跌后从5 月开始回升。

另外,这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由5 月触底反弹可以进一步证明,全球贸易已经触底反弹。受铁矿石、煤炭需求回升,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升温等因素提振,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最近两个月开始强劲大涨,创2019 年11 月以来的新高点。WTO 在更新版《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中分析认为,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相比,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对贸易的负面影响有所减轻,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反应可能更弱。究其原因,一是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在当前危机中,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推出速度更快、规模更大;二是对家庭收入的支持以及对疫情最终会缓解的预期,鼓励了消费者将消费水平维持在高于预期的水平;三是产出下降的大部分集中在餐饮、个人服务和娱乐等服务行业,这些服务业的进口密集度往往低于制造业。鉴于此,世界贸易组织认为,由于2020 年上半年世界贸易大幅下滑,各国政府对疫情影响作出迅速反应,减缓了经济收缩,虽然2020 年全球贸易将大幅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太可能超过4 月份预测的最坏情况。即使根据最悲观的预期,全球贸易下滑的底部也在2020 年的第二季度,从第三季度开始将自然恢复反弹。WTO 预计,2021 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将接近5%,但依然不可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全球贸易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尚需较长的时间。


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前景高度不确定

世界经济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即使目前疫情依然反复,或可能出现第二波,但世界经济大概率仍会持续复苏。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美欧等经济重启,世界经济在第三季度将快速反弹,第四季度会延续复苏势头,到2021 年将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在整个复苏进程中,因有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支撑,世界经济短期呈“V 型”反弹,中长期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和风险,低增长或成趋势。

(一)世界经济2021 年将同步复苏

世界经济恢复态势好于预期,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但各国经济先后恢复生气,国内商业活动逐渐恢复,在第二季度经济大幅下跌后,下半年将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弹。据IMF 预测,2021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5.9%。从各项指标分析看,2021 年全球所有地区、主要经济体经济都将呈较高的恢复性增长。在发达经济体中,欧元区经济反弹(增长率为6%)将强于北美地区;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地区经济反弹(增长率为7.4%)明显好于其他所有地区;在主要国家中,中国经济增长率为8.2%,明显高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U 型”走势,这次疫情冲击后的世界经济会在未来一年出现“深V 型”轨迹。数据显示,世界经济在2020 年4 月触底呈“V 型”衰退和5 月以“V 型”反弹态势,到2021 年年底,全球产出或许能略微超过2019 年的水平。这表明,这次疫情冲击将需要5 ~ 6 个季度的恢复期,比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14 个度的恢复期显得更快。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各国政府采取大手笔的经济救助对策,动用异乎寻常的货币和财政手段进行积极干预,反应速度和应对规模远远超过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这些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保护了民众生计,保住了就业岗位和商业关系。尤其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采取了无限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阻断了疫情引发的卫生危机、经济衰退进一步向金融领域传导的渠道,使国际金融尚能幸免于难。这是世界经济在“V 型”衰退后呈“V 型”反弹的主要支撑因素。

(二)各国央行和政府刺激政策力度空前

当前世界经济尤其是主要国家经济在疫情巨大冲击下“V 型”衰退后呈“V 型”迅速反弹,国际金融市场仍能维持稳定运转,其主要原因是,全球主要央行和各国政府均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政策。据美国银行统计,从2020 年年初至6 月25 日,全球各国央行总共降息201 次,超过2019 年全年的159 次降息次数,已经采取至少338 项措施来放松货币政策,除降息外还包括100 多项非常规货币政策。这大大有助于维持现金流、限制公司破产。据美国银行统计,截至6 月22 日,全球央行和各国政府采取的刺激方案总支出达到18.4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的20.8%。其中,货币刺激政策达7.9 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支出达10.4 万亿美元。特别是,各国央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上步伐相对统一,但在财政刺激上,各国政府的投入力度差异不小。发达国家的财政刺激力度相对大,发展中国家比较小。美国先后出台数轮财政支持政策,规模达到3 万亿美元,以资助地方政府和额外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日本的财政刺激政策最为激进,5 月底推出1.1 万亿美元、占GDP 的21.1% 的大规模一揽子计划,加上之前出台的措施,合计规模达GDP 的40% 以上。在欧盟国家中,法国和德国财政政策支持最到位。德国2020年6 月就出台了刺激经济复苏的一揽子计划,金额达1 300 亿欧元,占2020—2021 年GDP 的4.9%,包括促进绿色和数字经济活动等措施。7 月21 日,经过五天的马拉松式谈判,欧盟领导人就7 500 亿欧元的欧洲复苏基金达成协议。这一被命名为“欧盟下一代”的全面复苏计划是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5 月27 日向欧洲议会提交的,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刺激规模远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旨在为疫情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根据协议,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欧盟还敲定了2021—2027 年多年度财政预算框架,额度达1.074 万亿欧元,两项总金额超过1.82 万亿欧元。然而,新兴市场的财政政策相对于发达国家显得比较“保守”,其应对疫情的财政措施占GDP的平均比重为5%。


2020年6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 对2021 年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测由前期的4.5% 上调到4.8%,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为4.5%,日本经济增速为2.4%,英国经济增速为6.3%。尤其是IMF 明显上调了欧元区经济的增长预期,认为2021 年欧元区经济将增长6%,而此前预期只有4.7%。但是,据IMF 估计,虽然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2021年的GDP 规模依然比疫情前的2019 年水平低。

1. 欧洲经济复苏趋势相对稳定

欧元区经济在2020 年第一、第二季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崩塌,随着经济活动的重启,7 月份欧元区的生产以两年多来最快的速度增长,消费者开始重拾消费习惯,国内需求开始回升。2021 年下半年,欧元区有可能以“V 型”强劲反弹。作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欧洲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继续向好,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步伐不断加快,多数国家已经开始全面复工复课。2020 年6 月15 日是《申根协定》签署35 周年纪念日,自这天开始欧盟内部放宽非必要跨越国界的临时禁令,从7 月1 日起,欧盟又逐步放开对欧盟以外国家的旅行限制。同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许多国家仍保持部分限制措施,并提醒公众继续做好防控措施。各国政府则配合社会进一步“解封”,继续推出更多扶持经济复苏的新举措。特别是7 月21 日,欧盟领导人就7 500 亿欧元规模的欧洲复苏基金达成一致,用于资助受疫情冲击最严重成员国疫后重建。凡此种种都向国际社会释放出积极信号,同时提振市场信心。尤其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7 月综合PMI 为过去两年来的高点,服务业PMI 为过去两年半以来的高点。第二大经济体法国,7 月综合PMI 创30 个月来新高,服务业PMI 和制造业PMI 都有所上升。即使曾经的疫情重灾区,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经济活动也开始恢复,且并未引起类似的感染激增。这是IMF 上调2021 年欧盟经济增长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欧洲经济复苏前景的主要原因。

2. 美国经济复苏前景高度不确定

美国经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20 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经济分别衰退5% 和32.9%,使GDP 分别缩水1 863 亿美元和2.15 万亿美元,合计减少2.336 万亿美元。然而,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PMI 指数表明,疫情对美国经济冲击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下半年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反弹,明年有可能持续复苏势头。事实上,美国经济从5 月开始止跌,而后商业活动一直在缓慢恢复中,但是增长乏力。未能有效控制疫情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日前,百余名美国医学专家发表公开信,呼吁美国决策者分清轻重缓急,立即停止重启经济。据美国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截至美国东部时间8 月31 日11 时28 分(北京时间23 时28 分),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为6 002 615 例,累计新冠死亡病例183 203 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强调,未来美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发展。因为持续的公共卫生危机将在短期内严重影响经济活动、就业和通货膨胀,并在中期对经济前景构成相当大的风险。美联储认为,严峻的疫情形势让多地暂停和撤回商业重启计划,这让下半年经济活动反弹预期蒙上阴影。问题是,决定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消费,因为消费在美国经济占比最高,如2020 年6 月份达到68.6%,在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超过60%,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即是消费和服务。如2020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 .衰退32.9% 中,个人消费支出减少造成25.1 个百分点,占到76.1%,其中个人服务支出减少造成22.9 个百分点,占到69.7%。可见,个人消费和服务恢复对美国经济未来走向具有关键性影响。

一是大封锁严重冲击就业岗位。消费和服务活动取决于收入增长,保障稳定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就业。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统计,全美就业人数于2020 年2 月达到顶峰,为1.546 63 亿,4 月暴跌了2 540 万,至1.310 4 亿,5 月就业人数降至1.23 亿,减少了3 166 万。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也显示,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已经连续19 周超过100 万人,申请失业救济总人数仍为疫情爆发前平均水平的6 倍。最近,美联储预计2020 年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将为9.3%,2021 年为6.5%,2022 年为5.5%。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失业率显示出劳动力市场普遍疲软,美联储必须让超过2 200 万人重返工作岗位,使经济复苏站稳脚跟,但可能仍会有数百万人处于失业状态,部分人可能要过几年才能重新找到工作。疫情的反复与高失业率使2020 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将以“V 型”快速反弹的可能性急剧下降,最乐观的情况可能是缓慢复苏。IMF 估计,在新冠疫苗未上市推广之前,美国经济发展将游走在挽救经济还是挽救生命的两难选择之中。

二是失业高企影响中期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企的失业率制约美国经济短期强劲反弹,影响经济中长期持续发展,使美国恢复潜在增长的希望落空。7 月17 日,IMF 在结束对美国第四条款磋商的声明中说,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经济活动影响,预计美国经济2020 年萎缩6.6%,2021 年只能增长3.9%,低于潜在增长1.8 个百分点,未来几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美联储则谨慎乐观认为,美国经济应该在下半年有望企稳反弹,并在未来几年保持增长,重申将使用所有工具来支持美国经济,从而促进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IMF 认为,美国政府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应对疫情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挑战,应关注社会救济、教育、医疗等问题以减少不平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更公开、稳定和透明的贸易政策以保证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

三是债务攀升加剧经济长期增长脆弱性。为支持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表示将维持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在0 ~ 0.25% 的区间不变直至2022 年年底,并强调将维持当前的资产购买速度,即每月购买约8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及约40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尽管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持,但美国经济前景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可能需要很长时间。IMF 警告,美国债务水平显著增长使经济脆弱性上升。据IMF 预计,2020 年年底美国的财政赤字占GDP 比例将由2019 年的6.3% 上升至23.8%,美国联邦政府公共债务占GDP 的比例将高达141%,到2030 年将攀升至160%。美国国会预算局更悲观,预测美国经济至少十年不会完全复苏,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时间将比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更长。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复苏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疫情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冲击沉重,但2021 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经济都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在6 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 下调了2020 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2 个百分点至-3%,是60 多年来第一次整体性下降,2021 年将增长5.9%,主要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回升到8.2%。虽然所有发展中地区的经济都将恢复增长,但发展势头明显减弱。据IMF 估计,如果不包括中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0 年和2021 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分别为-5% 和4.7%,2021 年经济仍将略低于2019 年的水平。然而,那些受冲击最严重的穷国,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恢复经济非常困难。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陷入“本币贬值—资本撤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收入下降—资本再撤离—本币再贬值”的恶性循环中。一方面,疫情引发的大封锁导致国际贸易中断,全球直接投资受重挫,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海外侨汇全面缩水;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冲击薄弱的医卫体系,防疫能力不足导致数以万计生命死亡,卫生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叠加,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国际机构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普遍担忧。

一是极端贫困人口急剧增加。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国家是疫情最严重,以及严重依赖全球贸易、旅游、大宗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资的国家。总体看,虽然各地区受影响程度不同,但所有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脆弱性都存在被外来冲击放大的风险。据世界银行预计,2020 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人均收入将下降3.6%,将使亿万人陷入极端贫困,受影响最轻的是亚洲地区,冲击最大的是拉美地区。世界银行担忧,世界经济大萎缩将抹掉过去3 年针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所做的减贫努力。这将直接影响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减贫目标的实现。据联合国估计,2020 年的大流行可能导致成千上万人的生活降至极端贫困线以下,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非洲国家。到2030 年,全球可能还会有1.3 亿人加入极端贫困人口的行列,这对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的全球努力将产生沉重打击。联合国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损害了低技能和低工资的工作,而高技能工作受到的影响较小,而这将进一步扩大国家内部穷人与富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全面实施。

二是不少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防疫与经济衰退使2020 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飙升至258 万亿美元,占全球GDP 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331%。对新兴市场而言,债务比率升至GDP 的230%,创历史新高。到2020 年年底,新兴市场将有约3.7 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其中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将占总债务的近17%。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面临巨大的偿债风险,一些国家已经深陷债务泥潭难以自拔。如阿根廷的政府主权债高达1 900 亿美元,但外汇储备不到430 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4.5 倍。阿根廷政府已与国际债权人就债务重组进行数轮谈判。这是阿根廷自独立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第九次主权债务违约。从IMF 的统计数据看,除阿根廷外,疫情爆发以来已有黎巴嫩和厄瓜多尔宣布违约或者推迟偿还时限,而且潜在违约名单还在增加。鉴于此,国际资本开始大规模撤离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自年初以来已有超过1 000 亿美元的国际资金流出新兴市场,规模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期的三倍之多。自年初以来,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南非、印度尼西亚、智利等外汇储备萎缩幅度均超过5%。据IMF 估计,到2020 年年底,巴西的公共债务占GDP 比例将达到102.3%,印度的公共债务占GDP 比例将达到84%,南非公共债务占GDP 比例将升至79.9%。IMF 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推到自1982 年以来最严重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疫情前已普遍不足,不少国家的主权债务已到“一触即发”的危险境地。


亚洲仍是世界经济主要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遭受严重冲击,亚洲也不例外。IMF 预测,2020 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萎缩1.6%,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情况。然而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地区整体经济受损程度较小,经济活动与金融市场反弹更迅速。

(一)亚洲经济复苏具明显的地缘优势

据IMF 预计,2021 年亚洲经济增速将强劲反弹至6.6%,是全球所有地区中经济复苏最好的。据IMF 统计,2019 年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8%。由于疫情控制好、复工复产早,亚洲经济复苏速度领跑全球,世界经济压舱石的地位不变。展望疫情后的世界,亚洲依然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点。事实上,亚洲经济发展优势在于地缘经济上,即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亚洲提供资本、技术;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商品消费市场,更是亚洲经 .增长 的引擎;东盟是亚洲最活跃的地方,投资、贸易正在快速增长;南亚和中亚拥有约18 亿人口,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一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达成协议,各国不同资源将得到合理整合,形成优势互补与相互合作。在多边主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作用下,亚洲具备疫情后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良好基础。即使亚洲经济复苏早,但是IMF 预计,到2021 年年底仍不足以弥补疫情危机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亚洲经济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一是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亚洲地区高度依赖全球贸易、旅游业,金融市场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等都会直接影响甚至冲击亚洲经济持续发展。二是不平等现象加剧。因为非正规、低层次工人在亚洲占比很高,最易受疫情冲击,从而加剧经济复苏过程的艰难。三是资产负债表薄弱。在许多亚洲经济体,疫情已经严重削弱多数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会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四是疫情封锁持续时间比预期长。即使完全放松封锁措施,经济活动也不太可能回到充分运转水平。此外,许多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太平洋岛国)依赖旅游业、侨汇和其他需要面对面接触的服务,其经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复苏。这些都将使亚洲2022 年经济产出比危机前预测的水平低5% 左右,如果不包括中国,降幅将会更大。


(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呈现“V 型”反弹

中国防疫控疫全球最好,复工复产全球最早,经济复苏全球最早。2020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收缩6.8%,二季度则增长3.2%,比第一季度反弹10 个百分点,呈现“V 型”强劲反弹,复苏势头超出市场普遍预期。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全国生产和商业活动加速恢复,经济社会复苏势头强劲、向好态势日益明显。

1. 各类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从先行指标看,2020年7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6月上升0.2 个百分点,连续5 个月位于景气区间,这表明经济恢复势头进一步巩固。从生产端看,各地复工复产速度不断加快,用电量、运输生产指数、挖掘机指数等指标呈现“V 型”反转。从需求端看,疫情后需求端修复表现出投资需求快于消费需求,基建需求快于其他需求,高技术投资快于其他制造业投资等结构性特征。5 月份万亿专项债发行,6 月份特别国债陆续投入市场,将支撑基建投资继续提高。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汽车等可选消费需求回暖。受疫情常态化管控需要,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复苏相对缓慢,加之疫情中就业困难、居民收入减少和预期相对悲观等,对居民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形成制约。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良好管控,经济复苏形势好于预期,就业形势逐渐好转,居民收入平稳增加,下半年中国居民消费将会逐步得到有效释放。

2. 诸多因素支撑经济态势向好

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中国宏观政策出台早、力度大、落实快、到位准,是上半年经济走出“V 型”反弹的关键因素,也是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的支撑因素。

一是统筹成效逐步显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2020 年工作的重要原则,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疫情防控机制的同时,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逐步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二季度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为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政策效应不断释放。面对疫情带来的罕见冲击,党中央及时果断出手,出台实施一揽子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对冲政策,对稳定经济基本盘形成强大支撑。比如,增加财政赤字规模1 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 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目前已累计超过1 万亿元;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系统向企业合理让利1.5 万亿元;等等。

三是供需循环等到改善。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疫情期间被抑制的需求、被掣肘的供给在逐步恢复。需求端反弹明显,二季度以来消费逐月改善,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销售回升,网上购物、直播带货持续火热;在重大项目投资等牵引撬动下,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较一季度大幅提高20.9 个百分点。生产端恢复有力,工业增速逐月回升,6 月份增长4.8%,连续3 个月为正增长,实物量指标加快改善。

四是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疫情在对一些行业企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加快推进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的发展,孕育出不少新产业和新业态,催生了一批新生企业,比如在线教育、网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问诊等行业都实现了快速扩张。疫情倒逼很多企业主动应变求变,顺势而为推进转型升级,同时促使我国经济加快补齐一些行业领域的短板弱项。比如,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13.6%;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8%;一批新基建加速发展。

五是市场信心得以恢复。经济形势好坏,不仅要看产业行业的运行情况,更要看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状况。随着各项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循环逐步恢复,企业信心稳步回暖,3 月份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5 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这充分说明,企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离不开微观基础的支撑。只有信心恢复,企业的投资行为才会有改善,居民的消费意愿才会逐步回升,进而带动投资和消费的恢复。

3. 经济复苏势头好于预期

据IMF 预测,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1%,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增长的国家,2021 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2%,增速依然稳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

近期,诸多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2020 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例如,野村证券认为,6 月中国PMI 数据表明复苏仍处于正轨,对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由早先的1.2% 调升至2.6%;渣打银行预计,2020 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3%;摩根坍利认为,2020 年中国经济会增长2% 左右。中国经济将在下半年恢复增长,四季度恢复到疫情前的6% 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会花4 个季度走出疫情冲击,比欧美国家需要8 个季度用时更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预测,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2% ~ 3% 之间,这一增速明显好于IMF 的预期值。

尽管面临多重风险因素和趋势性下滑力量叠加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已经逐渐明朗。一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并成功守住底线,二季度复工复产下供给面基本修复,下半年规模性政策全面发力下需求持续回升,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全年将呈现较为强劲的逐季复苏态势,2020 年下半年至2021 年上半年有望迎来久违的经济快速增长期。能否冲破惯性、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取决于全面落实7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精神,尤其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起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