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

近日,《求是》杂志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首次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引起全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读懂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也要不断地给自己赋能,在积极正向的期待和评价中不断实现自我师德水平的提升,尽其所能地培养和成就更多孩子,肩负起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读懂——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读懂时代需求——使命与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如今,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发展决定文明程度,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也空前突显。因此,关于教师的“肩膀”也有了这样的描述:“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关注教师,关注教育,关注师德建设,既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百年大计”。当代教师要明确使命,心怀天下,情系家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
读懂自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如今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传授知识早已不是新时代教师的唯一工作内容了。国家和社会期待每一位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路上,成为“严而不缚,爱而不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四有”好教师。作为教师,读懂自己的内心很重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自己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这些都是每个教育者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内容。
不断地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情操、丰富学识、丰盈内心,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读懂学生的需求——面向当下、赢在未来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未来的。儿童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教育要让每个孩子具备走向社会的生存与适应能力,能够运用知识探索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让教育引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老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我们究竟要给孩子怎样的未来?我们又究竟该怎样成就每一个孩子?在深入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培养适合当下孩子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培育适合中国国情又能走向世界的教育“土壤”,这是每个教育者在读懂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正在努力的,也是每个教育者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正孜孜不倦探索的。
赋能——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主要策略
赋能就是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管理者要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人用其善。突破局限,共享共建共治,把每个人的能力都最大化地挖掘出来。
心灵赋能——培养职业幸福感
为自己的心灵赋能,就是要让优秀文化滋润自己的内心。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的老师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终身学习意味着教师对优秀文化的不断汲取,用优秀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与此同时,以广博的胸怀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博采众长,扩宽视野。
为自己的心灵赋能,就是要锻造自己,为自己的职业幸福感赋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除了来自于教师的自我成长,还来源于学生的成长。“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学生对老师所教就会格外地感兴趣,学生对老师所愿也会格外地积极主动践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铸就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而且为教师“言传身教”,传播优秀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格赋能——培养科学价值观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就基础教育的小学而言,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全员育德”、“全学科育德”教育的引领下,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教育和正能量的洗礼,是培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团队赋能——激发团队活力
为了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学校需要打造一个具有韧性的教师团队,为团队赋能,有明确的团队目标,教师与教师之间互信互助也很重要。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笔者认为,要特别重视教师阅读素养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世纪,读书本应是做教师最为基础的“工作”。我们要鼓励教师读经典,搭设平台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听书、读书、分享好书,努力打造“学习型校园”,努力培养“学习型教师”,积极吸收并传播优秀文化。
正期待——自下而上的师德评价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师德考核评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四有”新人,从而保证教育行为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认为良好的师德评价应该源于教师内心萌发的对教育行为的期待。传统意义自上而下的师德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更多地是“他人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从短时间来看非常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则容易出现“反复”,对于教师的引领来说生命周期较短。笔者认为,建立完善自下而上的师德评价机制有利于良好师德的形成。可经过自下而上广泛征集、实践论证,形成基本框架和细目后,再经过民主讨论决议,并组织集体学习,二次实践论证后,对经过民主讨论并进行过二次实践论证后的讨论决议进行可行性评价和修订。整个过程,每位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要求都要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实际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多次实践多次修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也相对人文的引领教师的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师德评价机制。
文化只有发展才具有生命力,只有传播才具有影响力。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这片沃土,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肩负起优秀文化的传承重任,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发挥教师的职责,在校园内外播撒优秀文化的种子,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时刻不忘传播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与使命。
(作者:马骏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