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学习园地

着力推进网络“课程思政”,让网课“有血有肉”活起来

供稿:郑淑荣     供图:郑淑荣     编辑:马迪     审核:马迪    日期:2020-05-14    点击量:39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它以丰富、生动、多样等优势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递的最大化和高效化。但由于网络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课堂往往更加注重知识性而忽视了价值性,课堂育人的功能大打折扣。“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强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是一项伴随学生生命的工作,任何形式的育人功能都不能缺位。疫情期间学生全面接受的是网络课堂,网络教学更应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着力推进网络“课程思政”,使各门课程形成网络育人的协同效应,共同推进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首先,网络教学要坚守教育本原。网络教学要让学生在线上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才能感受到在线课堂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课程思政”强调教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近年来由国内数家一流大学牵头的 MOOC在网上推出近两万门优质课程,加上雨课堂、蓝墨云、超星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网络教学在全国风靡起来。这些课程大多内容紧凑,逻辑性强,重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的阐述、呈现和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理想、价值观、情趣等精神世界的关照,再加上单一的视频平面传播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乏味,课堂育人的功能减弱。


“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受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教师“经师”和“人师”的双重职责身份在网络教学中同样需要恪守。网络课程不应仅仅是系统知识的集合,还是有情感、有温度的精神源泉。每种专业知识都蕴含着人类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以及强大的精神追求,有血有肉的课程要有鲜活人物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才能让视频画面里概念化的定义、公式、理论丰满起来,让扁平化的知识立体起来,这样学生在线上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才能实现网络教学的课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因而,坚守课堂育人本原,反思网络教学的工具理性,深化对课程自身所蕴含的育人功能的认识,将线下挖掘出的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线上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和永不断线,才是新时代网络教学的本义和真谛所在。

  

其次,网络教学要注重价值引领。网络教学不但要“有血有肉”,更要有“灵魂”。“课程思政”是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要问题,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其根本在于思想价值的引领。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国的网络教学就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在育人导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加强方向引领和价值落实。


在育人导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会中国与国际比较,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上,要尊重课程知识性的前提下,贯彻价值塑造的一般性要求,融入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在呈现方式上,通过网络技术,将微课件、微导学、微小结、气泡、弹窗等组件设计融合情景、问题、活动及注释、图片,将“思政元素”融入情景之中,使育人过程情境化,更容易接受,以体现出课程本身的价值性和社会性。特别是当前疫情之下着力推进网络教学的“课程思政”,所有课程、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好疫情这个特殊教材,加强价值引领,凸显中国制度优势,实现教书育人有机统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再次,网络教学要关照学生情感。“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任何一种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情感上的体验。情感情绪是网络教学“有血有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精神支撑,实践证明,人们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精神状态和思想自觉的程度不同,导致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知识的成就迥异。网络教学不能因为隔着屏幕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视频教学只是在认知层面做工作,再通透的道理都不能代替情感体验。网络课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术素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


教师的网络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知识传递、互动讨论、评价反馈等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和价值观的内化。一方面要在知识传递中加强情感,教师通过网络数字特效技术将课程中的先进人物、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与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相结合,在网络课程中鲜活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一方面要在互动讨论中引发情感,教师通过生动描述、灵巧的提问、别有深意的点拨,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引导学生保持永不懈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激励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博士、讲师 孙瑞婷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