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校园文化
站内链接
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用“心”教书,以“德”育人—记吉林省优秀教师、我院制药工程系主任陈晓光教授

供稿:团委宣传部     供图:新媒体中心     编辑:李立尧     审核:孟晔    日期:2019-11-16    点击量:392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他始终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作为自己工作的信条,兢兢业业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显露着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就是制药工程系主任陈晓光博士。



陈晓光,男,1964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留学归国人员,1982-1987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专业学习,1991年公派留学日本北里大学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他刻苦钻研,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血栓病发病部分机理,该科研成果在欧洲最权威的生物化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上发表,为中国学者争了光,受到导师及日本同行教授的高度赞扬。1993年,他谢绝日本北里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永井教授的挽留,回到了祖国。2000-2013年他读取了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013年他考取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后。2007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制药工程系建系以来,他作为系负责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进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系的发展取得突出成绩。13年来,他所在的制药工程系学生在学风综合评比中多次名列全校第一;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多次名列全校第一;就业率多次名列全校第一;考研率连续7年名列全校第一。其中,2018年考研率为31%,创历史新高。他把高考分数很低的三本高校的学生培养成三分之一能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他曾获2009年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培养多名学生在全省、全国大赛中获奖。他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实践技能较强,获得社会良好的声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必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源自教师内心深处、打动并吸引学生,促使其积极向上的力量。陈晓光始终恪守教师准则,努力完善自我,用“心”教书,以“德”育人,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系主任,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制药工程系--这片热土。2007年,学校开始建立制药工程系,从实验室规划建设、实验设施配备到教师招聘、市场调研、学生培养方案制定、都浸透着他辛勤的汗水,在他精心规划下完成的。

他关爱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使同学“亲其师”,而“信其道”。他参加每一年的新生元旦联欢晚会,并演唱他拿手的日文歌曲《北国之春》;每一年的新生元旦会餐前都能看到他熟练包饺子的身影;制药工程系举办的百余场各种活动晚会上,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等赛场上他都亲临现场,为同学鼓励加油,有时还担任足球比赛现场指导;制药工程系第一届拉拉队队长07级刘雪婷和同学们,永远忘不了他为比赛呐喊助威的场景。

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虽然是系主任,但他也承担着《制药工程专业概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本课程教学的重任。尤其是《制药工程专业概论》,为了给新生上好这堂课,他备课时间常常是其教学时间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一个半小时的课,他会用十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在每堂课前他都去精心准备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了解当前科研学术界的前沿新观点,整理教学思路、构思教学方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每一句话他都悉心考虑到,真正做到了用“心”在教书。他教的《制药工程专业概论》,内容广泛,涉及到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品检验、新药研发、药品生产与管理、营销等,他都会利用10多年的药学科研经历、2年的出国留学的生化药理学研究经历、8年的制药企业的工作经验、以及8年的生命科学硕士博士的经历,让课堂讲授时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使同学在兴趣中学到知识,从而加深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热爱。由于深受学生爱戴,因而学生亲切称他为“光哥”。

他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他的学生很多,他培养学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他以学科的前沿,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鲜活的知识和成才的本领,使学生自信、自立、成功、成才。他和学生关系很好,培养的学生都很出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考取985、211高校及著名研究所的研究生:2011届张欣冉同学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以总分377分的成绩(初试名列该院第4名),考取了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付茵同学以370分考取北京生物制品所硕士研究生(初试名列该所第3);2012届张民霞同学以369分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朱思媛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祁馨瑶以379分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欠欠同学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魏金玉同学以复试第4名成绩,考取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等等。

他常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每一个同学都有出息、都能成才”,谈到学生有如此的成绩时,他是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启发他们开创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着爱国情怀、爱党情怀,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他时常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和规划。

他常说:“学生们都是我的孩子。”他对待每一个学生像慈父一样。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因而同学们有问题都愿意找他。11年来,他找同学谈话、同学找他谈话的次数平均每年都超过360多次。有一些学生找他倾诉学业及人生的困惑,有的是因为学业困难压力太大,有的因为恋爱问题而心烦,有的因为家庭问题而痛苦……每当此时,他总是会像慈父一样耐心地倾听他们诉说,为他们排忧解难,指明人生的方向,树立人生的航标,使他们摆脱生活的烦恼,重新开始健康、快乐的生活。11年来,他解答学生考研问题平均每年上千次,例如07级张欣冉同学在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试前选择硕士研究生导师时,跟他咨询50多次,通电话20多次,短信150多条,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最终选择到了理想的导师。

他平时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遇到有的学生情绪低落,他会主动与他们交谈、沟通,主动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学生的贴心人。08级的刘鑫,刚入学时感觉很不适应,很长时间不能进入状态,学习压力很大,入学二年的时间有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感到很灰心,甚至萌生了放弃学业的想法。他及时发现了这种想法,耐心地劝导刘鑫,帮助他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告诉他许多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例子,帮助刘鑫树立了信心。结果,刘鑫不仅各门课程考试及格,顺利毕业,而且还带领制药工程系篮球队获得全校篮球比赛季军,并且考取长春理工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来居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刘鑫同学对制药工程系感情至深,在他读研期间,还回到母校,担任制药工程系篮球队教练,夺得全校篮球比赛亚军,为制药工程系赢得荣誉。

他在点点滴滴之间,无时无刻不将育人放在心上,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的努力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正如08级毛羽丰在2010年教师节祝福短信中写到,“老师,您是我们最可爱最年轻的主任,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一种东西,那就是爱,您爱我们每一个同学,所以,才对我们严格要求,对我们负责。大学能遇到这样一位好主任,是我们的荣幸。今天,我真心祝福您,谢谢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牢记“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高质量的教学。”虽然承担了培养学生重任,但他把剩余的精力都扑在了科研上。

他常说:“专业上要过硬,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高才能为师,要严谨治学。”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他编写了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课程统编教材《生物化学》,《药物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发表了《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药学教育,2007)等论文。完成了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

正是由于对科研的孜孜以求和不懈努力,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2篇,包括《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Biopolymers Peptide Science》、《化学学报》、《生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药学学报》,其中SCI论文3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次(第65 届日本生化学会、第1届Bridging Biochcmical Pharmacology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21st American Peptide Symposium 2009),并担任国际期刊《制药生物学》(Pharmaceutical Biology)审稿人。除此之外,他还被聘为吉林省第23-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2008-2017),第1-3届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2010-2012) 评委。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他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节拍,执着坚定地行进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祉大路1016号 | 邮编 : 130122 | 联系电话 : 0431-84535002

©2017-2024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All Right Reserved.